Hero Image
前端性能优化全攻略

本文由一缘原创整理,系统梳理前端性能优化的核心原理、实战技巧与工具,适合所有 Web/前端开发者。 前端性能优化全攻略 性能优化是前端工程师的必修课,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业务转化。 1. 关键渲染路径优化 优化 HTML/CSS/JS 加载顺序,减少阻塞 使用 defer/async 加载 JS <script src="main.js" defer></script> CSS 放 head,JS 放 body 底部或用 defer 2. 懒加载与预加载 图片懒加载: <img src="placeholder.jpg" data-src="real.jpg" loading="lazy" /> 资源预加载: <link rel="preload" href="main.css" as="style"> 3. 代码分割与按需加载 Webpack/Vite 支持动态 import import('lodash').then(_ => { /* ... */ }); React 路由懒加载: const Home = React.lazy(() => import('./Home')); 4. 图片优化 使用 WebP/AVIF 格式 响应式图片: <img src="small.jpg" srcset="large.jpg 1024w, medium.jpg 640w" sizes="(max-width: 600px) 480px, 800px"> 压缩图片,SVG 优先 5. 缓存与 CDN 静态资源加 hash,强缓存 CDN 分发,减少 RTT location ~* \.(js|css|png|jpg|woff2?)$ { expires 1y; add_header Cache-Control "public, immutable"; } 6. 资源合并与压缩 CSS/JS 合并、Tree Shaking Gzip/Brotli 压缩 gzip on; gzip_types text/css application/javascript; 7. 服务端渲染(SSR)与静态生成(SSG) SSR/SSG 提升首屏速度,SEO 友好 Next.js/Nuxt.js/Hugo 等支持 8. 性能监控与分析 Chrome DevTools 性能面板 Lighthouse 自动化评测 Web Vitals 指标(LCP、FID、CLS) import { getCLS, getFID, getLCP } from 'web-vitals'; getCLS(console.log); getFID(console.log); getLCP(console.log); 输出:

Hero Image
数据结构与算法:手写 LRU 缓存

本文由一缘原创整理,系统梳理 LRU 缓存的原理与手写实现,适合所有算法/后端/前端进阶开发者。 数据结构与算法:手写 LRU 缓存 LRU(Least Recently Used)缓存是高频面试题,也是高性能系统常用的数据结构。 1. LRU 缓存原理 最近最少使用,淘汰最久未访问的数据 需支持 O(1) 的 get/set 操作 常用双向链表 + 哈希表实现 2. 设计思路 哈希表存 key 到节点的映射,O(1) 查找 双向链表维护访问顺序,头部是最新,尾部是最旧 get 时把节点移到头部,set 时插入头部,超容量时移除尾部 3. 手写 LRU 缓存(Python 版) class Node: def __init__(self, key, val): self.key = key self.val = val self.prev = self.next = None class LRUCache: def __init__(self, capacity): self.cap = capacity self.map = {} self.head = Node(0, 0) self.tail = Node(0, 0) self.head.next = self.tail self.tail.prev = self.head def get(self, key): if key not in self.map: return -1 node = self.map[key] self._remove(node) self._add(node) return node.val def put(self, key, val): if key in self.map: self._remove(self.map[key]) node = Node(key, val) self._add(node) self.map[key] = node if len(self.map) > self.cap: n = self.tail.prev self._remove(n) del self.map[n.key] def _remove(self, node): p, n = node.prev, node.next p.next = n n.prev = p def _add(self, node): node.next = self.head.next node.prev = self.head self.head.next.prev = node self.head.next = node # 测试 lru = LRUCache(2) lru.put(1, 1) lru.put(2, 2) print(lru.get(1)) # 1 lru.put(3, 3) print(lru.get(2)) # -1 lru.put(4, 4) print(lru.get(1)) # -1 print(lru.get(3)) # 3 print(lru.get(4)) # 4 输出:

Hero Image
深入理解 JavaScript 原型链与继承机制

本文由一缘原创整理,系统梳理 JS 原型链与继承机制的本质、常见用法、易错点与最佳实践,配合代码和输出,适合所有前端开发者。 深入理解 JavaScript 原型链与继承机制 原型链和继承是 JS 面试和实战的高频考点,也是理解对象、类、OOP 的基础。 1. 原型与原型链的本质 每个对象都有 __proto__ 指向其原型对象 构造函数有 prototype 属性,实例的 __proto__ 指向构造函数的 prototype 原型链是对象属性查找的链路 function Foo() {} const f = new Foo(); console.log(f.__proto__ === Foo.prototype); // true console.log(Foo.prototype.constructor === Foo); // true console.log(Object.getPrototypeOf(f) === Foo.prototype); // true 输出: true true true 2. 属性查找与原型链 JS 查找属性时,先查自身,再查原型链,直到 Object.prototype const obj = { a: 1 }; console.log(obj.toString); // 来自 Object.prototype 输出: [Function: toString] 3. 手写 new 操作符 function myNew(Constructor, ...args) { const obj = {}; obj.__proto__ = Constructor.prototype; const result = Constructor.apply(obj, args); return typeof result === 'object' && result !== null ? result : obj; } function Person(name) { this.name = name; } const p = myNew(Person, 'Tom'); console.log(p.name); 输出: Tom 4. 手写 instanceof 操作符 function myInstanceof(obj, Constructor) { let proto = Object.getPrototypeOf(obj); while (proto) { if (proto === Constructor.prototype) return true; proto = Object.getPrototypeOf(proto); } return false; } function Foo() {} const f = new Foo(); console.log(myInstanceof(f, Foo)); console.log(myInstanceof(f, Object)); 输出:

Hero Image
FastAPI 集成 Kafka 实战:微服务消息驱动架构详解

FastAPI 集成 Kafka 实战:微服务消息驱动架构详解 在现代微服务架构中,消息队列(如 Kafka)是实现服务解耦、异步通信和高可用的核心组件。本文将结合 FastAPI,详细讲解如何集成 Kafka,构建高效的消息驱动微服务系统。 一、为什么选择 Kafka? 高吞吐、低延迟:适合大规模数据流转和高并发场景。 持久化与容错:消息可持久化,支持分区和副本,保证数据安全。 解耦与异步:生产者和消费者独立演进,提升系统弹性。 二、FastAPI 集成 Kafka 的常用库 confluent-kafka-python:高性能、官方推荐。 aiokafka:支持 asyncio,适合 FastAPI 异步场景。 本文以 aiokafka 为例。 三、Kafka 基本架构与术语 Producer:消息生产者,负责发送消息到 Kafka。 Consumer:消息消费者,订阅并处理消息。 Topic:消息主题,逻辑分组。 Broker:Kafka 服务器节点。 四、FastAPI + aiokafka 实战代码 4.1 安装依赖 pip install fastapi aiokafka uvicorn 4.2 生产者示例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from aiokafka import AIOKafkaProducer import asyncio app = FastAPI() KAFKA_BOOTSTRAP_SERVERS = 'localhost:9092' KAFKA_TOPIC = 'test-topic' producer = None @app.on_event("startup") async def startup_event(): global producer producer = AIOKafkaProducer(bootstrap_servers=KAFKA_BOOTSTRAP_SERVERS) await producer.start() @app.on_event("shutdown") async def shutdown_event(): await producer.stop() @app.post("/send/") async def send_message(message: str): await producer.send_and_wait(KAFKA_TOPIC, message.encode('utf-8')) return {"status": "sent", "message": message} 4.3 消费者示例 import asyncio from aiokafka import AIOKafkaConsumer KAFKA_BOOTSTRAP_SERVERS = 'localhost:9092' KAFKA_TOPIC = 'test-topic' async def consume(): consumer = AIOKafkaConsumer( KAFKA_TOPIC, bootstrap_servers=KAFKA_BOOTSTRAP_SERVERS, group_id="fastapi-group" ) await consumer.start() try: async for msg in consumer: print(f"Received: {msg.value.decode()}") finally: await consumer.stop() # 在独立进程或后台任务中运行 # asyncio.run(consume()) 五、生产级最佳实践 分区与副本:合理设置 topic 分区数和副本数,提升吞吐与容错。 幂等性:生产者开启幂等性,防止消息重复。 消费组:利用消费组实现负载均衡和高可用。 监控与告警:结合 Prometheus、Grafana 监控 Kafka 集群和消息堆积。 异常处理与重试:完善异常捕获,支持消息重试和死信队列。 六、总结 通过集成 Kafka,FastAPI 微服务可以实现高效的异步消息通信和服务解耦,极大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健壮性。建议在实际项目中结合业务需求,合理设计 topic、分区、消费组和消息格式,打造高质量的分布式系统。

Hero Image
微服务架构下的事务保证与一致性实践

微服务架构下的事务保证与一致性实践 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,微服务架构成为现代企业的主流选择。然而,服务拆分后,原本单体应用中简单的数据库事务(ACID)变得复杂,如何保证跨服务操作的一致性,成为架构设计的核心难题之一。本文将系统讲解微服务下的分布式事务挑战、主流解决方案(SAGA模式)、以及工程落地的关键实践。 一、微服务下的事务挑战 本地事务:单服务内,数据库原生支持(如 SQL 的 BEGIN/COMMIT/ROLLBACK)。 分布式事务:多个服务/数据库间的操作需要保证要么全部成功,要么全部失败。 典型场景: 订单服务创建订单 库存服务扣减库存 支付服务扣款 如果支付失败,如何保证订单和库存的状态也能回滚? 二、分布式事务的主流方案 1. 两阶段提交(2PC) 强一致性,适合金融等极高一致性场景 实现复杂,性能开销大,易阻塞,互联网业务中较少采用 2. SAGA 模式(推荐) 拆分为一系列本地事务,每步成功后触发下一步 若某步失败,按顺序调用补偿操作(撤销前面已完成的操作) 追求“最终一致性”,更适合互联网业务 三、SAGA 模式原理与实现 3.1 SAGA 编排型与协作型 编排型(Orchestration):有一个“协调者”服务负责调度和补偿 协作型(Choreography):各服务通过事件总线(如消息队列)协作,无中心节点 3.2 SAGA 编排型流程示例 以下单业务为例: 订单服务创建订单(本地事务) 库存服务扣减库存(本地事务) 支付服务扣款(本地事务) 如果支付失败,需要补偿库存和订单。 伪代码流程: async def create_order_and_pay(user_id, product_id): # 1. 创建订单 order = await order_service.create_order(user_id, product_id) if not order: return "下单失败" # 2. 扣减库存 stock_ok = await stock_service.decrease(product_id) if not stock_ok: await order_service.cancel_order(order.id) return "库存不足,订单已撤销" # 3. 支付 pay_ok = await pay_service.pay(order.id, user_id) if not pay_ok: await stock_service.increase(product_id) await order_service.cancel_order(order.id) return "支付失败,订单已撤销,库存已恢复" return "下单成功" 四、工程落地的关键实践 消息队列驱动 用 Kafka/RabbitMQ 传递事件,保证消息可靠投递,解耦服务间依赖。 幂等性设计 每个本地操作和补偿操作都要幂等,防止重复执行导致数据异常。 事务日志与状态机 记录每一步状态,支持失败后恢复和补偿,便于排查和重试。 超时与重试机制 合理设置超时和重试,避免长时间阻塞和级联故障。 链路追踪与监控 使用 OpenTelemetry、Jaeger 等工具实现分布式链路追踪,便于定位瓶颈。 五、总结 微服务下事务一致性建议采用 SAGA 等最终一致性方案,而非强一致的分布式事务。 每个服务只需保证本地事务,服务间通过事件和补偿机制实现全局一致。 生产环境建议用消息队列、幂等设计和事务日志提升可靠性。 如需更详细的 SAGA 编排代码、消息队列集成、或具体业务场景的事务设计,欢迎随时提问!

Hero Image
ctr 容器工具详解:原理、用法与实战

ctr 容器工具详解:原理、用法与实战 作者:一缘(zhuty.com) 一、ctr 工具简介 ctr 是 containerd 的原生命令行工具,用于直接操作和管理容器、镜像、快照、命名空间等底层资源。相比 Docker CLI,ctr 更加轻量、贴近底层,常用于容器运行时调试、Kubernetes 集成、CI/CD 自动化等场景。 containerd 是 CNCF 毕业项目,Docker 的核心容器运行时。 ctr 是 containerd 自带的 CLI,适合开发者和运维人员做底层容器管理。 二、ctr 与 Docker 的关系 Docker 早期架构 = Docker CLI + Docker Daemon + containerd + runc 现代云原生体系下,Kubernetes、CRI-O、containerd 等直接调用 containerd 作为容器运行时 ctr 只操作 containerd,不负责镜像构建、网络、编排等高级功能 适合底层调试、自动化脚本、K8s 集成等 三、ctr 安装与环境准备 containerd 安装后自带 ctr 工具。常见安装方式: # Ubuntu sudo apt-get install containerd # 或用二进制包 wget https://github.com/containerd/containerd/releases 查看 ctr 版本: ctr version 四、ctr 常见命令与用法 1. 镜像管理 # 拉取镜像 sudo ctr image pull docker.io/library/nginx:latest # 查看本地镜像 sudo ctr images ls # 删除镜像 sudo ctr images rm docker.io/library/nginx:latest 2. 容器生命周期管理 # 创建容器(不会自动启动) sudo ctr container create docker.io/library/nginx:latest mynginx # 启动容器 sudo ctr task start -d mynginx # 查看运行中的容器 sudo ctr task ls # 停止容器 sudo ctr task kill mynginx # 删除容器 sudo ctr container rm mynginx 3. 进入容器/执行命令 # 进入容器交互终端 sudo ctr task exec --exec-id 1 -t mynginx /bin/sh 4. 命名空间操作 containerd 支持多命名空间隔离,默认 namespace 为 default。

Hero Image
FastAPI 如何处理请求的原理与流程详解

FastAPI 如何处理请求的原理与流程详解 FastAPI 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 Python Web 框架,以其高性能、易用性和强大的类型注解支持著称。它基于 Starlette 和 Pydantic,极大地提升了开发效率和代码可维护性。本文将深入剖析 FastAPI 是如何处理一个 HTTP 请求的,帮助你理解其底层原理和设计哲学。 一、请求处理的整体流程 当一个 HTTP 请求到达 FastAPI 应用时,整体处理流程大致如下: ASGI 服务器接收请求:FastAPI 通常运行在 Uvicorn、Hypercorn 等 ASGI 服务器上,ASGI 负责与操作系统和网络通信。 路由匹配:FastAPI 根据请求的路径和方法(GET、POST 等)在注册的路由表中查找对应的处理函数(endpoint)。 依赖注入与参数解析:利用 Python 类型注解和 Pydantic,自动完成请求参数的提取、校验和依赖注入。 执行业务逻辑:调用用户定义的处理函数,执行具体的业务代码。 响应序列化与返回:将处理结果序列化为 JSON(或其他格式),并返回给客户端。 中间件与异常处理:在请求和响应的各个阶段,可以插入中间件和自定义异常处理逻辑。 下面我们详细拆解每个环节。 二、ASGI 服务器与 FastAPI 的协作 FastAPI 遵循 ASGI(Asynchronous Server Gateway Interface)协议,这使得它天然支持异步编程和高并发。ASGI 服务器(如 Uvicorn)负责监听端口、接收 HTTP 请求,并将请求事件传递给 FastAPI 应用。 import uvicorn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app = FastAPI() @app.get("/") def read_root(): return {"Hello": "World"} if __name__ == "__main__": uvicorn.run(app, host="0.0.0.0", port=8000) 三、路由注册与匹配 FastAPI 通过装饰器(如 @app.get, @app.post)注册路由。每个路由对应一个 endpoint 函数。请求到来时,FastAPI 会遍历路由表,查找与请求路径和方法匹配的处理函数。

Hero Image
FastAPI 结合 Redis 实现用户登录 Token 校验详解

在现代 Web 应用中,用户登录后的身份校验通常采用 Token(如 JWT)机制。为了提升性能和安全,很多场景会将 Token 存储在 Redis 这类高性能缓存中。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用 FastAPI 结合 Redis 实现用户登录的 Token 校验功能,包括原理、流程、代码实现、最佳实践和安全建议。 一、方案原理与流程 用户登录:用户提交用户名和密码,后端校验通过后生成 Token(如 JWT 或自定义字符串)。 Token 存储:将 Token 及其关联的用户信息、过期时间等存入 Redis。 请求校验:用户后续请求需携带 Token,后端从 Redis 校验 Token 是否有效。 Token 续期/注销:支持 Token 自动续期或主动注销,提升安全性。 二、环境准备 Python 3.7+ FastAPI aioredis(异步 Redis 客户端) uvicorn 安装依赖: pip install fastapi uvicorn aioredis[uvloop] 三、代码实现 1. Redis 连接管理 推荐使用 aioredis 实现异步 Redis 连接池。 import aioredis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app = FastAPI() @app.on_event("startup") async def startup_event(): app.state.redis = await aioredis.from_url( "redis://localhost:6379", decode_responses=True ) @app.on_event("shutdown") async def shutdown_event(): await app.state.redis.close() 2. 用户登录与 Token 生成 这里以简单的用户名密码校验和 UUID 生成 Token 为例,实际项目可用 JWT。